查看原文
其他

联珠章句 | 跨性别者如何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

吴献 唐昭 跨性别生活 2022-06-15



联珠章句(2-4)  

跨性别者如何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

 

——生活志/起居注 联合出品


 

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学需要考虑的一些方面。为了避免误解,解释一下,只是选大学本身,专业或者城市不是今天的话题。

 

吴献:大学本身跟大学的地点以及专业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交叉,不过跟大学所在城市有关的内容昨天已经介绍过了,有需要的话可以返回头去看。


校训

 

估计没有什么选校指导教人先看校训的……因为那些人可能自己都没关心过这事……但是,这是很重要的。

 

就比如说,哈佛大学校训是“真理”。对,唐某人也就跟着一起,可着哈佛一个举例子吧,举别的学校也得罪人。一看这个校训,这是个做学问的地方,而且除了做学问也不干别的。事实上,哈佛也对得起这个校训。

 

但是你如果想上一个学校,你是想做学问,结果它的校训不是“真理”或者“知识”,而是“正义”,那就“坏了”。如果这个学校不是什么警校或者法学院的话,那“正义”是什么意思?基本上就是说这个学校的学生挺喜欢搞政治的。搞政治也不是不行啊,没事的话怎么着都行,有事的话是吧……别忘了你本来是想做学问的。唐某人上过一个大学,校训就差不多这意思……某一年那个惨啊……是吧,不知道唐某人在说什么的,就往前翻翻历史书吧……

 

你看一个学校校训是“质量合格”之类的,那说明白这个学校一般是个工科学校(起码合校之前是个工科学校,也说明除了工科别的专业也不怎么行),对真理什么的兴趣不大。对真理兴趣不大的话,第一做学问可能就差点,出工程师估计不错;第二就是对真理没兴趣,也不追求正义什么的,一般就等于对人权也没兴趣,也就是说对跨性别学生可能既不关心也不重视……真有学校的校训是“质量合格”么?不知道,瞎编的。但是类似含义的校训在中国著名大学里真的有,甚至有不少。

 

看看一个学校的校训,看看学校怎么解读这个校训。起码知道这个学校在干什么,或者认为一个“人才”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不想的话,你是不是考虑考虑别的学校?

 

当然有些大学的校训完全是拼凑出来的,只是一些好词,没有什么实际含义。不过这种情况在著名大学里并不多见。如果一个大学很一般……校训这事意义也就不太大了,因为从上到下可能都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这么个校训,就更没人在乎到底校训的目的是什么了。

 

吴献:学校真是按照校训建设的么?起码他们是这么计划的,至于最后成没成功那是另外一件事。但是你真的去看一些大学的校训,你或许会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成为那么样一个大学,因为他们有那样一种目标。甚至他们的很多行为也都得到了解释,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是那样一种价值观。

 

一个大学,校训都是谎话的话,还要不要点脸了。要相信大学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校训这事一般来讲还是真诚的,就算没做到,起码也是朝着那个方向去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追求给“拧巴”了,就是合校……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


母校

 

什么叫母校啊,得符合两个条件吧,第一是“母性”,第二个是“教过你知识”吧。所以一个学校,人也去上了,上完了之后除了交学费之外什么都没学到,这叫不叫母校啊?当然不叫了,“后妈校”也没有这么坑孩子的啊。

 

一个学校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关心学生成长,不帮助学生在人格和业务上的成熟,只会给学生制造人生的障碍,这叫什么学校。反正唐某人自己如果上这么一个学校的话,上了也不会把它尊称为母校。

 

再牛毕业生也没有再烂的大学有能量。你自己能力有多强,可能都不如你的大学愿意不愿意帮助你。当然你家里特别强的话……那是另外一件事。不过一般人牛或者家里牛的水平跟所在的大学是相匹配的。很一般的学校里有个家里奇牛无比的学生的概率极小,也没什么代表性。一般学生自己和家庭的能量,都不如大学的能量大,很多事情自己解决不了,如果学校愿意替你出头就轻松化解了。

 

可以看看新闻报道,或者干脆从毕业生嘴里打听打听,看看一个学校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学生的。在校生可能体会不大,因为能知道的事也就是,又给谁减免学费了,治病没钱又是学校给掏的钱之类的。不是说这不好,这当然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事,没什么普遍性。毕业生对这种情况感触可能更深,因为毕业的时候会经历找工作,户口、人事关系迁移,各种奇怪的证明,各种事情办不下来。一个学校愿意在这个时候替自己的学生出头,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至于像什么,学校自己给学生制造障碍各种推诿不给办事的情况也不少见。

 

说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有工夫跟一个地方呆了四年才知道这地方不怎么样啊,都毕业了知道了还有什么用啊。这个时候就是“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先听听经历了这些事的人怎么评价学校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学校,毕业这种事情上都不给学生使力……你还指望它为了你的性别身份,为了你更好融入社会使力?呵呵……

 

吴献:本人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学习、工作、生活过,只有一所学校被尊为“母校”。事实上这并不是本人上过的第一所大学,甚至也许都不是本人进入的最后一所大学,但是这所学校是所有学校里最爱本人的。说一个学校会爱你,肯能有很多人不信,只能说这确实是真的,而且本人算是运气比较好吧。


“爱”这个事情,怎么说呢,就是亲妈都不一定能像母校一样为本人做这么多事情。教育本身这种分内的事情就不说了;什么学费、生活费、奖学金这种事情也就不用说了。就说一些近乎于非分的、一种学校对学生的溺爱吧。 因为对本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也说不过来,就举一个例子,说性别有关的吧。本人那时候没有做手术也没有任何治疗,问学校能不能改性别。学校就说,改改改,你想改什么就给你改什么,我们也不用什么证明,这事我们能做主就绝不为难你。后来政府方面,也是学校出面去协调的,所以至今政府能找到的所有的记录,都已经给改了。学校还不放心,还用内部关系给一些个人很难触及的国家安全机构打电话、写信(有几次还是副校长亲自写的信),确认谁都看不到本人以前的性别了才算彻底安心。学校又担心本人抑郁或者受欺负,还问用不用给找个支持跨性别者的社团让本人参加,当然本人也不抑郁……这事就作罢了。学校还担心有教授比较保守,还专门让学院安排了个做学生工作的辅导本人,说有什么事情不好跟教授解释,她会出面作说明,而且按照学校规定,教授不接受也不行。不过,教授们其实比本人还积极……他们保证没有不必要的人会知道这件事情,而且所有的人都会使用正确的称呼。后来,因为本人作为性少数的“勇敢举动”还得到了奖学金,那真是一大笔钱。手术也是在校医院(当然也是个著名的医院)做的,没花钱。为了能休息好,主刀的教授就给手术日期安排在靠近期末了。但是如果是期末之后又怕气温太高不利于恢复,为了能够尽早手术,为此学校还提前了两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时间,以便本人能安心手术。这大概就是有关性别这一方面,一个学校能为一个学生做的所有努力吧。

 

有人可能会好奇,到底是本人到底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几乎每个本人经历过的大学都很不错,说其中一个就给了本人一切也不客观。所以也就不点名了吧。再说,说在本人心目中天下第一,也不是真是第一,还是人家哈佛天下第一……不过,有兴趣的话人可以去搜索一下,世界上对性少数群体(LGBT)最友善的名校有哪些,其中一个就是。具体是哪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大学都真正的帮助过、爱过很多我们这样的“问题学生”。你很好,值得一个大学这样的爱你。


合校


在唐某人看来,“合校”这个东西把很多大学都毁了。如果你要上一个大学,最好看清楚,你要上的这个专业(专业的事情明天会谈到)是这个学校固有专业,还是外面合进来的。外面合进来的话,看看这部分之前是哪个学校合进来的。

 

如果你喜欢的专业是这个学校固有的专业,那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校训的追求说的也是这部分人。你喜欢的专业如果是合进来的,要是两个差不多的大学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少见)的话,那还行,看看合进来的原来的哪个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看看原学校的其他一些方面(学校都有哪些方面值得考虑就是本文的内容)是不是符合你的心意就行了。

 

如果,你要上的这个专业是从一个不怎好,或者显著不如主校的学校合进来的话。那就要小心了。除了毕业证上你能得到这个大学的名字之外,基本上很多事情都还是跟主校的学生不一样。很多学校基本上是不拿合校合进来的专业的学生当自己的学生的……

 

这种情况一般其实还是原来的学校的老师上课,在原来的校址,资源也还那样,就是换个好听的名。转专业也可能不能通转,选课也可能不能通选……总的来说,名校的资源还是什么都没有这些学生的。可以说,这些学生就是被骗来的啊。而且就算是学生之间也有歧视,主校的学生会说,“我是 老XX 大的。才不是合进来的呢。”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些话天天听能不能好受了。

 

不是说选一个后合进来的部分就不行,但是同样的情况下建议你选个学校固有的专业,或者是选个本来就有这个专业的学校,生活会愉快很多。

 

吴献:学校的各个部分待遇不同,这个也不只是中国有,外国也有。就比如说本人的母校 XX 大,如果找工作的话,本人说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人家马上就会问,是哪个分校。当然这个跟国内还不太一样,不过相似的是,光有个大学本身名字其实也没什么用。


学校的地位

 

除非你上的是个顶级大学(顶级的意思就是顶级,不是一流),不然的话,你上的哪个大学到底有多好,只有当地人知道。

 

这不是开玩笑,可能准备高考的人能把学校的排名烂熟于心,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讲,这事谁知道啊。包括用人单位也不关心一个学校年年排第几名啊,尤其是一个学校根本不是这个区域的情况下。大家只能知道,哦,“这个学校挺好的”,或者“没听过。”至于什么排第几,是不是外省的某个不错的大学比本地的最好的大学排名还往前一位……这种事一般人是不知道的。本地的大学在本地就是牛,除非是顶级大学,不然一般的来讲,无论是就业还是在人们心目中,一个省最好的大学相互比较的话,都是本省比外省的牛。

 

你特别喜欢一个地方,然后选了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在这个地方受到怎么样的重视,对你能不能留在这个地方有极大的影响。你的学校在当地是最好的,那么在就业竞争上,你都不输于顶级名校的学生。因为……用人单位也知道,你不只有你自己,你还有你的师兄弟,你的老师……你的一大堆关系在。二十一世纪什么资源最宝贵,人力资源最宝贵吧。什么叫人力资源,这就是人力资源。

 

如果你挑的那个学校,确实不是当地最好的……那么专业是不是当地最好的?如果专业也不是当地最好的……那么你还有没有继续读书的计划?如果你也没有继续读书的计划……那就在校期间好好努力吧,毕竟竞争上学校本身的优势就没有了……不过好在是个本地学校,想留在本地的话,自身能力强也并不难。但是不留在本地的话……就会变成,你只是有学历,但没人知道那具体是什么了……

 

吴献:这种事基本上世界通用。强龙压不过地头蛇,XX 大在本地那是一霸……因为本地有头有脸的人都是校友嘛。毕业典礼上处处可见一大家族人穿着历年的学位服来给小孩助阵的……哈佛毕业的在这儿也得认怂啊,因为谁都不认识。当然没有那么夸张。只是说,人熟是一宝,学校当地好。


校友


越好的大学就有越多的知名校友,这是废话。

 

但是看看你想去的大学都出过什么名人是有好处的。至少能告诉你两件事,第一,这个学校出来的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有理想、是不是正直、是不是有社会责任感。不要觉得这好笑,在中国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塑造受大学影响很大,因为上大学之前都忙着让人学习,谁也没工夫管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而且很多人父母的认识水平也不怎么高,世界观的提高也就是在大学阶段拔高的。看这个学校出来过什么人,可以了解这个学校对人影响能是个什么样的。

 

第二件事就是,你看看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有时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某个行业的牛人其实都是某个学校的校友,他们已经把这个行业统治了啊……如果你想上的大学,你想上的这么一个专业,出了几乎行业里所有的牛人……不管这个大学怎么样或者个专业怎么样……你这辈子还是很有希望的。

 

吴献:校友这个东西了不得啊,越是牛的学校越了不得。 举个身边人的例子,有人创业公司要贷款,按说是贷不下来。但是某个世界著名银行新上任的副总裁是他当年商学院的同班同学……结果就是,现在这人富爆了。

 

越牛的大学毕业生之间越看重校友推荐,你的同学、你的多少辈之前的师兄给你说一句好话,有时候比什么都好使。而且有些时候你学校没那么有名,但是有特别有名的校友的话,人家问你这个学校有什么特别的,你一说那些名人,人家或许马上就肃然起敬了。


教师和学生比例

 

教师学生比例这个东西主要就是看……其实也看不出来什么,主要就是看你有没有存在感。很多大学一门课都是几百个学生一起上,老师知道你是谁可能都是通过看点名册。也就是说,这个学校里,老师跟同学之间,学生跟学生之间谁都不认识谁的可能性很大。

 

谁都不认识谁……那是不是上这个学就差点意思了,因为人际关系这个优势就全没有了啊。叫一句“师兄”人家都得怀疑当初见没见过你……这种师兄弟关系可能现实生活中有用处的可能性就差点了。

 

是不是这么想太功利了?也不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自己再牛,有时候也没用。因为跟考试考多少分不一样,世界上很多的事情没有什么标准,还是主要看人。而且就算是业务本身,你再牛再会看书,有时候经验在一个行业的作用也是压制性的,还是得请教人。更何况什么就业信息,跳槽机会,行业内幕,这事都得人告诉你吧。某些行业里,统计显示,找到工作的人超过九成都是因为公司内部认识人……你说说是不是……

 

而且,从上课的难度上来讲,还是小班级的好。一门课200个人,按要求要有40个不及格的,老师反正谁也不认识,不及格就不及格了。但是如果一门课就10个人,往往就没有的有多少个人不及格的要求了。而且老师也认识你,你还特认真学习,只不过实在没学好,老师也不忍心真让你过不去啊。

 

说什么“没挂过科”大学就白上了……唐某人也不知道这些人哪来的勇气说这种话……人生道路上的障碍越少越好,不要自找麻烦。唐某人当年有个老师的课,基本上从月考抽查到期中考试全都是不及格,最后期末的时候,老师说,“要求你严格那是为了你好好学习,我觉得你挺聪明的孩子,应该能学得更好。但是我绝不在我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制造障碍。”最后期末的成绩唐某人还真挺高的,班里除了完全不学习的人也没人不及格。唐某人想大概这就是好老师吧。

 

吴献:师生比例这是一个国外大学比较重要的衡量指标。但是对于国内也适用,只不过,国内的比例显著低于国外而已。本人自己上学的时候,感觉系里老师比一个年级学生多多了,这意味着你不用主动跟老师说话,老师都认识你了啊……这有什么好处么,上学就容易得多,你有个什么问题去问,老师也有时间搭理你,闲着没事还能带你去吃个烧烤、喝个啤酒、看个球什么的。吃烧烤有什么用么?好吃啊。而且还是那句话,人熟是一宝。你就算是你毕业好几年了,有事需要找老师的时候,他起码知道你是谁。你跟他们不但有师生之谊,还有一起喝过酒的交情,那还是跟别人不同啊。

 

国内学校一般人这么少的非常罕见,也许都没有。但是找个师生关系融洽的学校还是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有些事就算是跟学校沟通,你自己沟通不了,有老师愿意替你打个电话都会管用不少。


学生构成


越好的大学学生多样性越高。

 

一个学校都是本地学生上的话……就算是挺好的学校,作为外地学生的你去了之后也可能一点不惊讶地发现——好事都没你的,因为你不是本地的。这话说得可能刻薄,但是你可以问问别人的经验……

 

就这点来看,学校的多样性更强,对外地学生是有益的。无论是实际上的机会上来讲,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好处的。大家都是本地人,周末宿舍里就剩下你一个……刚刚成年,在他乡就整天面对这种没有归属感的事情,总觉得对人成长不利。而且如果其他的学生都是本地的,他们有高中同学、初中同学、小学同学、邻居、亲戚……他们可能一上大学就认识很多人,在学校里什么事都有人照顾,有人带着。这样,外地学生尤其是也不善人际交往的外地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的失落感……

 

如果要去外地生活和学习,尽可能还是选一个多样性比较强的学校为好。

 

吴献:保持多样性,或者保持某种公平,从某个角度上讲是一个学校的责任。所以会有很多人,因为要照顾多样性的原因,虽然自身水平不高也会出现在很好的学校里。这也没有神奇怪的。也不要认为这是不公平。什么是公平,人家生在穷乡僻壤,从小到大老师没有一个会说英语的,然后不管多努力结果考的分数还是不如别人高,就理所应当什么大学都上不了,这就是公平了么?

 

当然,本地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照顾到……这种情况别的国家也有。因为本地人对本校有贡献,所以本地人被这个学校照顾了。不管这事合理不合理吧,反正事已至此,抱怨也没用。在学校里就算有人抱怨这些事,也没必要附和。没本事的人抱怨,有本事的人纠正。即使纠正不了,那抱怨也确实没用,不过人总还可以去更好的地方,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多样性除了公平不公平之外还有很多的意义。你可能从天南地北的人想的和说得完全不一样的事中,第一次开始认识世界和思考人生。认识不同的人,见识不同的世界观,对年轻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的地点


你挑了一个城市,然后在这个城市里挑了一个大学,或者你挑了一个大学,然后一看这个城市还不错。结果,去了这个大学的时候,你惊讶的发现……这个大学其实没有在这个城市里,而是在一个“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大学城。

 

……然后你可能四年里除了去城里逛街,都没有去过市中心啊……那选这个城市有什么意义么?不说完全没意义吧,但是因为城市选择大学的人可能会很失落。在大学城生活,基本上是跟社会隔绝的,在这种地方生活四年对人的社交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

 

你在一个城市的大学城生活了好几年,但是对这个城市还是一无所知,文化也不懂,人也都不认识……挺遗憾的吧。

 

有一些学校,一些专业在原来的校区,一些专业搬到了新的大学城去。新的大学城除了设备可能新一点之外,很多地方可能跟原来的学校都没法比。如果你真是不想去大学城的话,挑选学校的时候就要看清楚了。

 

吴献:其实哈佛也不在波士顿市,哈佛在剑桥市,说白了也就是波士顿的大学城,周围还有 MIT 之类的名校。但是这个大学城好几百年了,已经跟中国新建的大学城不是一个意思了。

 

大学城如果是一个孤立的大学城的话,真是没有什么优点,在本人看来完全是一种学校盲目扩张和地价上涨的夹缝之间诞生出来的怪胎。但是如果是那种多个大学,尤其是多个著名大学在一起的大学城,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

 

人能够去不同的大学听不同的课,见到不同的学者,参加不同的活动,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对于去别的学校上课……总有人是交了学费不去的,那种人很多的课你去了也不会有人发现的。而一些大学之间也提供了通选课的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果你在考虑去一个坐落在大学城的学校,仔细研究一下,那个大学城都有那些学校再做决定是有必要的。


住宿


这个跟你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性别上学之类的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往往大家在入学的时候还没有改性别。如果学校允许外宿,或者在你性别转换之后能给你妥善的安排一个住处的话,这无疑让大学生涯愉快的多。至于能不能外宿,这事得具体跟学校核实。不过有些学校本身会断然否定允许外宿,但是你问一下在校学生的话,说不定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情况了。

 

大学在城市里,这种事情就比较容易也不引人瞩目,因为本地学生回家住的也不少。但是如果学校是在郊外大学城,除了学校周围荒无人烟的话……这就没那么容易了,就算让你去校外住,可是你住哪啊?

 

唐某人有一年去一个大学办事,那个大学外头就是个村子,小旅馆都是平房,唯一看上去正经点的旅馆就是学校的招待所……当然那是很多年之前,现在或许也不是那样了。但是这件事给唐某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真的是不住在学校都没地方可去啊。

 

吴献:如果学校有三六九等的宿舍价格,但凡你能咬得住牙,宁可少吃点好的也要住最好的。

 

之前说过的,本人曾经在中国某大学交流了一年,是住宿舍的。你会发现……家庭条件越好的学生住的越贵对吧,但是同时,他们也越有追求。因为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理想就是要个当地户口,娶个当地媳妇、嫁个当地人,找个当地的工作。但是家庭条件好的人,追求这些事可能在他们看来都是笑话,他们追求的是别的东西,或者是那些家境不好的人难以企及的东西。

 

对于成功来讲,出身好无疑是好的,但出身不好再没有追求,这基本上就是完了。跟更有追求的人日夜生活在一起,就算你懈怠一点,或许都不会太次。做成功的人做的事,就算最后不太成功,估计也不会太失败。

 

有人担心有钱人家里的小孩儿难相处。就本人自己感觉,家境越好越好相处,一般也越有教养。新闻报道上的那些所谓富二代,生活中感觉并不典型,尤其很少出现在好大学里。很难想象一个很有钱的人,非要跟别人计较去超市的时候是谁多花了几毛钱卖纸袋。这种人的确有,但是比例低。而且很多家教严格的各种“二代”其实很质朴,有理想但是不浮躁。

 

国内的那个大学的宿舍里的人怎么样了呢,一共算上本人有三个人,每次去波士顿的时候还可以小聚……啊啊啊啊……所以另外两个人在哪里你们也就知道了……其实也不都在哈佛了…… 有一个人在 MIT……

 

有关大学选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明天将会跟大家分享专业选择的一些相关内容。

 

欢迎关注。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作者。另外,没有一家企业赞助唐某人,所以万一有读者认出来了某个品牌,那绝不是唐某人的本意。

 

要继续加油……

基于更尊重事实和当事者意愿的目的,Jane 将不再于行文中使用“变性”、“变性人”、“变性手术”、“男变女”、“女变男”等令跨性别者普遍产生不适的词语。 “变性”将由“跨性”代替,“变性人”将由“跨性者”代替,“变性手术”将由“性别重塑/重分配手术”代替,“男变女(MtF)”将由“跨性别女性”代替,“女变男(FtM)”将由“跨性别男性”代替。这种选词的原因和考虑在往期《简-谈》中有所解释。希望支持这种改变的人能够跟 Jane 一起使用这些名词,这是Jane 作为社会中小小的一分子,对社会文化变革做出的卑微却不懈的努力,希望你能够参与进来或者表示支持。多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跨性别生活社立场。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15-2016 跨性别生活社

本文欢迎各界转发、转载,转载时请保留我机构名称、页眉、版权信息以及页尾二维码。

跨性别咨询QQ:3357885676

跨性别知识支持:info@trans-life.org

投稿、媒体合作:media@trans-life.org

机构发展:admin@trans-life.org

官方网站:www.trans-life.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